今次我有一些比較熟的紅桑子,所以用來造果醬,非常簡易方便~
材料
紅桑子 420克
砂糖 210克
檸檬(榨汁) 半個*
*份量可按口味加減
家中剩下一點南瓜,我用來做南瓜糯米餅,十分簡單~
繼續閱讀觀塘一間「咪嘥嘢食店」只貼有「咪嘥嘢食店」貼紙宣傳,但沒有貼出相關惜食措施告示。
因為想了解「咪嘥嘢食店」的實行情況,我們去了幾間「咪嘥嘢食店」「考察」,但發現若非我們開口問,是不知食客可參與什麼惜食措施。
🍝「食光光」上月光顧過長沙灣和觀塘幾間銀級「咪嘥嘢食店」(包括西式食肆、茶餐廳)發現店面雖貼有「咪嘥嘢食店」的貼紙,但沒展示「食物份量選擇」的措施,職員亦未主動提醒食客可選「少飯少粉」或其他措施,我們不知可如何「共同」減少廚餘。
🍝但當我們主動要求「少麵」,職員會非常樂意配合。
在一間銀級「咪嘥嘢食肆」,我們主動提出「少意大利粉」,職員亦樂意配合。 上圖:原份量 下圖:少粉後
我們覺得,若食肆應貼出告示,展示惜食措施,如「少飯」,可提升計劃參與度~
在這方面,一間連鎖米線店在餐牌印上「少米減一蚊」的宣傳,之前的墊餐紙亦印有「唔好眼濶肚窄」的提示字句,鼓勵食客有需要時叫「少米」,此做法值得參考啊~
若已餐牌列明「食物大小份量的選項」或其他措施,則應不用刻意再張貼告示。
連鎖米線店的餐牌印有「少米減一蚊」的宣傳
有食肆在餐墊上提醒食客不要「眼闊肚窄」。
🍚有關「咪嘥嘢食店」計劃:
🍚
環保署於2015年推出了「咪嘥嘢食店」計劃,「鼓勵餐飲業界及酒店業界的食肆透過提供食物份量選擇和採取減少廚餘措施,與顧客共同從源頭減少廚餘」。食肆只要採用不同的指定措施,就可成為「金」或「銀」級「咪嘥嘢食店」。
銀級「咪嘥嘢食店」要求如下:
使用宣傳品向顧客傳達惜食的信息;
鼓勵顧客把所點的所有食物吃光或把剩餘的飯菜帶走;
採取最少一項指定的食物份量選擇或減少廚餘措施(如提供「少飯」選擇、讓顧客選擇不要小吃)
金級「咪嘥嘢食店」則除了要符合銀級的要求外,還要實施額外最少3項指定措施。
9月中,我在團體Smiley Planet的放映會中觀看了紀錄片《Just Eat It》,講述一對溫哥華夫婦決定當「白老鼠」,在6個月內只吃被棄置的食物,揭示北美食物浪費問題。雖是撿食,他們卻「有啖好食」。
(文中有少量劇透,也不要緊,看過這文你也許更想看這紀錄片~)
本以為他們只會撿到垃圾桶內的菜渣爛生果來吃,但他們竟執到大量「正嘢」,如大包大包雞肉、多排朱古力、麵粉,「有啖好食」!因大多被丟棄的食物,並非不能食用,質素還超好,食物被丟棄多是因為:
1. 樣衰
很多被嫌棄的食物,並沒過期或變壞,只是因它「樣衰」,如不夠長或粗的香蕉、粗幼不一的茄子、「瘀」了的桃,統統要被丟,不可在超市出售。
2. 寧濫莫缺
另外是因管理不善或寧濫莫缺的心態造成的,如派對食物不夠就不體面、餐廳要預備大量食材,以免客人吃不到想吃的食物。
《Just Eat It》是部頗完整的紀錄片,除紀錄主角撿食物的過程,還訪問了農場、超市等負責人,探討整個食物行業究竟如何造成浪費。
食物浪費不只是個人道德問題,而是從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食肆以至個人,整個生產鏈、消費鏈的問題,個人浪費的食物,只是冰山的一角。要減少浪費,要在生產鏈每節下功夫,要改變生產和消費模式。
最常討論的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推動超市捐出賣剩的食物。
但是,就有超市以「為免被控告」為由,拒絕捐出食物,但片中指出,從未有超市因捐出食物而被控告的例子。而且,若政府立了《好撒瑪利亞人法》,就可鼓勵食物零售商捐出食物而免被控告。
陳曉蕾在2011年版的《剩食》亦有提到,1996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了《The Federal Bill Emerson Good Samaritan Food Donation Act》,鼓勵超市和食物零售商捐贈食物。只要捐贈的一方捐食物時是自願的,而且當時相信食物不會損害健康,就可透過非牟利團體,再分發出去。若接收食物的人吃了這些食品而影響健康,就不可追討。
今年5月,法國國會亦通過新法,禁止大型超級市場浪費食物,特別是嚴禁毀棄未出售的食物。新例之下,超市要採取措施防止浪費食物,以及必須將未售出但仍可吃的食物,捐給慈善團體、餵飼動物或用來做堆肥。
Just Eat It官方海報
要做一個本地版《Just Eat It》,可以去哪撿剩食呢?撿到的會否都噴了漂白水,不能吃呢?立法鼓勵食物零售商捐出食物,又是出路嗎?
(若想放映或觀看《Just Eat It》,可到其官方網頁瀏覽詳情:http://www.foodwastemovie.com/)
文:Y